难忘的南极行——随香港科考团远赴南极考察纪实 2009-12-28
难忘的南极行
——随香港科考团远赴南极考察纪实
■林宜龙
南极很远,她在世界的尽头;南极很近,她在你我心中。南极,不是另一个世界,而是地球的一个神秘特区。在南极,极地的阳光、巍峨的雪山、壮观的冰川、可爱的企鹅、凶猛的海豹、神秘的鲸鱼,还有,深蓝的海洋、汹涌的白浪、翱翔的海鸥、纷飞的飘雪、刺骨的寒风,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团友,我们每天的欢聚、每天的期待和每天的欢呼,无不让我们终生难忘!南极科考之旅,这是一个充满无限欢乐、铭记无穷记忆的无尽旅程。
 
香港科考团首征南极
 
2009年12月5日—22日,由香港极地博物馆基金创办人、著名极地科学工作者李乐诗博士担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容永祺MH•JP担任团长,上海政协常委、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常务副会长胡晓明JP担任副团长的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南极科学考察团远赴南极考察取得圆满成功。我作为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员有幸参加了科考团远赴南极考察,这是香港首次有专业团体以科考为目的的南极之行,因此,出发前后,一直受到香港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
考察团于12月5日晚上从香港出发,先飞抵南非约翰内斯堡,再转机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稍作休息和游览后,于8日乘机飞往阿根廷南部城市乌斯怀亚。这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有“END OF WORLD”之称,只有约七万人口,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城,环境清幽,民风纯朴。9日下午,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了“POLAR STAR”考察船,正式展开南极考察之旅。
 
穿越德雷克海峡
 
黄昏晚霞之下,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探险船驶进毕哥水道( B e a g l eChannel)向南极进发。在船上经过培训说明后,所有人员都参与了船上的救生演习,随即开始了大家在船上的第一个PARTY——欢迎晚宴。
进入南极洲前,要经过2天3夜长达60小时的航行,才能横穿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德雷克海峡以风急浪高著称,正常情况下,浪高就有5-6米,恶劣情况下更达10米甚至20米,海峡沿途都是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我们都以无比期待的心情,在甲板欣赏信天翁(Albatross)及其它南极海鸟,在演讲厅参加由南极学者及教授主讲的课堂,了解企鹅、海豹、极地植物的生态、南极开发史、南极条约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等等。由于这里是南极冷暖水流的交界处,海鸟生态特别丰富。
 
登陆南极半岛
 
12日早上,当我们醒来的时候,船已经停靠南雪特兰群岛(South ShetlandIslands)海域。四周巍峨的雪山及布满浮冰的水道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分别是南雪特兰群岛、南极半岛(Antarctic Peninsula)和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所在地——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
1 2日- 1 6日,我们先后登陆半月岛(Half Moon Island)、捕鲸湾(W h a l e r s B a y)、库佛维尔岛(Cuverville Island)、纳克港(NekoHarbour)、天堂湾(Paradise Bay)、拉可罗港(Port Lockroy)、Yalour群岛、培雷诺岛(Pleneau Island)、迈克逊港(Mikkelsen Harbour)、艾裘-巴里恩托斯群岛(Aitcho-Barrientos Island)和中国南极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并先后穿越南极洲最为壮观的雷麦瑞海峡(The Lemaire Channel)和纽马雅水道(Neumayer Channel)。行程中,我们不但探访了金图企鹅(Gentoo Penguin)、帽带企鹅(Chinstrap Penguin)、阿德雷企鹅(Adelie Penguin)、食蟹海豹(CrabeaterSeal)、威德尔海豹(Weddell Seal)及象豹(Southern Elephant-Seal)等的殖民地,享受了最原始的野外生态;而且,还看到了驼背鲸鱼(Humpback Whale)兴风作浪和摆尾喷水的身姿;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来自于东南极洲的帝王企鹅(KingPenguin)也出现在艾裘-巴里恩托斯群岛(Aitcho-Barrientos)岛上,让我们一睹尊容;此外,蓝眼海鸭(Blue‐eyedShag)、贼鸥(Skua)等众多海鸟不停地随着考察船展翅飞翔,无不让我们雀跃万分。
 
五星红旗在南极飘扬
 
13号上午,阳光异常灿烂,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白雪恺恺的库佛维尔岛(Cuverville Island)上迎风飘扬,我们全体团员拥簇在国旗周围,深情地唱响了《歌唱祖国》,此时此刻,我们热血澎湃;此情此景,企鹅与冰雪为证,我们在南极半岛缔造了中国国旗与香港区旗首次一同登陆南极的创举。
 
 
 
探访中国南极长城站
 
此次考察之旅最难得的是拜访中国南极长城站。早在我们考察团出发前半年,李乐诗博士就我们此团前往南极考察专门请示中国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并获得批准。因而,我们荣幸地得到了长城站站长陈波教授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有机会与长城站的科研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国家在南极科研考察的状况和成果。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自1985年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是一座小小的科研城。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今年是中国第2 6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长城站考察和越冬。在宝钢楼,历次越冬队员的照片和长城站的刊物——《长城之歌》,与窗外不毛之地的严酷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铸就南极精神”,让我们对越冬队员和驻扎的科研专家们更加肃然起敬!
 
体验南极气候与生态
 
我们此行的目的,除了探访中国南极长城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体验南极气候与生态。此前,我们一直以为,南极的气候条件在地球上最为恶劣,不仅天气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空气最干燥,而且,紫外线照射也最严重。因此,出发前,我们对南极行诚惶诚恐,每人购置的装备就达万元。但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两天风雪一天晴”的南极半岛,气温一直在2-3摄氏度,如果不是强风吹袭,南极半岛的天气竟与上海相似,而比北京更为暖和。站在Yalour岛上放眼之下,附近的海域仿如浙江的千岛湖,无数的海冰、浮冰与冰山在海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而且,巨大的冰架呈顷刻倒下之势,可见全球气候暖化对南极的侵蚀非常严重。
我们身处南极之际,正是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时。气候变化关乎整个地球、所有物种以及后世万代的福祉。继哥本哈根之后,全球气候的谈判其路遥遥,节约能源、积极减排、保护地球,任重道远。南极之旅,我们都上了宝贵的一课。
 
拜会中国驻阿根廷大使
 
19日晚上,考察团于归程离开阿根廷前,拜会了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曾钢先生,了解国家、香港与阿根廷三地的经贸情况,同时考察团也对大使馆众官员对国家和平发展及国际事务上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收获无限欢乐与真情
 
香港科考团的成员还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罗范椒芬女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英伟先生,香港工业总会副会长钟志平博士等共19人。此行我们共同渡过了十八天朝夕相处的愉快之旅,相互提携,相互帮助,克服了晕船、爬雪山等重重困难;也共同分享了南极无限风光和拍摄海豹、鲸鱼等精彩镜头的欢呼和喜悦;我们每天登陆归来,沸腾的餐厅,就是我们期待的PARTY。此行,我们不但大大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认识,更加建立和增进了深厚的感情。


返回上一级